公司首页   >    学科科研   >    员工动态   >    正文

员工动态

    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生态学分析
    【栏目名称】:员工动态 【发布时间】:2010-06-07 【点击数】:

     

    吴晓 聂会平
    (bbin糖果派对网站 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从地方一般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出发,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对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本质特点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生态学
     
        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给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但同时也使得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如教学质量保障主体单一,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不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最终可归结为缺乏科学的质量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管理改革滞后。[1]地方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稳脚跟,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探询一条更加全面合理的方法,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是地方高等院校面临的、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教育生态学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教育生态的概念指教育应该按照生态学原理,致力于解决教育过程中“本体自然”、“体外自然”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并通过两者的调适和超越,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和良性循环,从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现代生态哲学的广泛影响,必将导致大学教育的思想变革。教育生态化是以生态学的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形成的一种教育新理念,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系统自身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2]早在1966年,英国教育学家阿什比(Ashby,E.)就已经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的概念,他运用生物学的“遗传”的内涵从中世纪大学的世界主义的理想、19世纪欧洲大学的主要区别以及欧洲大学向外的早期移植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发现了英国的高等教育输出到印度、非洲后在教育体制、文化差异、观念冲突、课程设置等方面最初遭到了本土文化和观念的抵制;但随着引进的高等教育与植根于本土文化教育环境的不断应、改进,以及新的政策的不断推出,使欧洲的高等教育模式结合印度和非洲的环境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他认为“大学构造必须继续使它们自身适应变化的大学环境”。[3]因此,阿什比经过对欧洲高等教育在印度和非洲国家的移植和发展的研究,得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的著名论断,为高等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从1999年开始的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高等学校存在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团队紧缺,生师比迅速提高;二是教学资源日益紧张,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生均设备值达不到办学要求。这也使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负载加大,同时引发与教育质量的冲突。高等教育大幅度超常规的扩展,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还未来得及提供足够的容纳能力,也没有足够的资源从外界输入,使发展规模与系统的生态承载力不协调,最后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失衡。如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提升系统的生态承载力,或者适度控制过大的发展规模与过高的发展速度,将造成规模与质量、结构、效益的不协调发展,就不能使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四者的关系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就不能使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从生态角度来探讨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成为一种有益的探索。[4]
        二、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现状的生态分析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生态学分析,其核心就是着眼于高教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与不断创新。高校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分析可以开拓管理的新空间,可以挖掘形成新的活力,可以推动管理选择最适宜本校改革发展的办学思路,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并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既有原则而又不失时机处理各种问题,使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档次及服务社会的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内有凝聚力、外有竞争力、发展有潜力的优势和特色。以下通过对地方高校教学管理现状进行生态分析,基于生态观、系统观、平衡观的哲学思考,为地方高校的教学管理改革工作提供宏观和全面的思维视野,实现管理理论与行为实践的创新。
        1、生态管理问题分析:生态管理问题分析就是用生态管理方法对地方高校管理现状的剖析。如把地方高校质量管理对象模拟为生命体和生态系统,然后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地方高校质量管理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动态演进、协同进化,等等。目前,教学质量标准的单一性与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间矛盾凸显,表现为人才质量的多样化、异质化需求与人才培养单一化模式之间的冲突与挑战。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还呈现出自身突出特点,重视行政管理而忽视学术管理,全员参与管理的机制不畅、积极性不高,管理的刚性太强、柔性不足,从而导致教师教学自由空间少,教学创新积极性不高,教学任务重,知识更新与科技创新时间不足;员工弹性学习选择范围不大,不利于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而且,教学管理队伍尚存在着数量过于庞大,结构不够合理,总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地方高校领导者仅凭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管理学校显然已经远远不够了,他们在学校的管理和领导方面的“有限能力”和“有限理性”已是不争的事实[5]。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机械管理观的体现。生态管理观则强调把高校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科员工态世界观要求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时,必须树立“大管理”的管理观,彻底抛弃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机械论世界观。就是要抛弃只见个别个别现象,不见质量管理各个要素之间联系的、僵化的、机械的管理观。现在,以还原分析为根本特征的思维方式已经让位于整体性的生态思维方式。生态方法既给出了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新范式、从而实现从机械论的还原性世界现向有机论的整体性世界现的转变。[6]
        2、生态环境分析: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社会生态系统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当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循环断裂时,为了重新建立平衡,一方面,需要引进能量和资源,另一方面,需要进行内部的环境改造和组织变革,以此进行自我调节,建立新的平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本科院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规模的快速扩张,造成了优质资源的稀缺,加之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发展历史不长,所处地域、经费来源、生源和就业面向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其团队、教学条件等均呈弱势。由于这些年在高等教育上往往重视发展数量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才培养质量多样的要求,从而带来了观念上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需求与国经济承受能力的冲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输出结构与社会就业岗位和产业结构冲突、高等教育的人才输出流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冲突、高等教育的传统文化观与社会文化观念的更新及文化导向的冲突、高等教育的功利主义与理性精神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将导致高等教育系统生态平衡的失调。地方高校只有根据社会环境及未来发展趋势及时调节和完善自身内部结构,才可能与社会形成和谐共生关系。
        3、生态发展分析:地方高校作为高教发展的急先锋,其突出表现为教育质量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失衡,表现在有限的公司产品水平、教学条件与不断发展的办学规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公司产品质量问题随着招生数量的膨胀而成为关注的焦点。短时间内,地方高校在规模上急剧发展,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可能会使自身的教育系统超越其生态承载力而破坏系统的生态平衡,最终导致教育危机的发生,这是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事情。目前有调查表明[7],地方高校发展所需的生态承载力已接近甚至部分超出系统生态承载力的阈值,这是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严峻的现实问题。地方高校只有在进行校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和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寻找和开拓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新空间,确定高校管理的生存策略和发展策略,使得人—教育—环境这一复合生态系统更加合理、高效地运行。
        三、创新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新思维
        地方高校立足于自己的生态环境,着眼于生态适应与生态改造,创新管理思维,实现高校管理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
        1、从统一到分类指导,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追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平衡能力主要决定于系统成分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因此,多样而异质有利于高教管理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具有发展生机和潜力,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基础。为此,必须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统一”观念,废除高等教育管理的“全国统一粮票”,鼓励分类指导,追求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在共生与竞争的生态环境中,由重统一管理向重多样化管理嬗变,在管理中努力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鼓励共生基础上的错位竞争、特色竞争。
        2、从盲从到理性,在开放中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平衡是高教管理生态系统的核心和灵魂,因为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必须保持动态平衡才得以稳定。在动态平衡下,该系统内容的整体性以及功能上的整合性,生态环境的层次性、相互影响性要求高教管理必须国际化视野、全球化思维,形成一种开放的、整体的、更具哲学涵盖性的全方位观照,注意分析环境因素的复杂性、矛盾性和不同环境因素的关联性,营造和谐的生态文化,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高等教育生存发展与竞争能力, 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合而不同,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探寻大学理念,回归大学本然,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的适应与超越。学术和市场力量的上升,造成高等教育管理中政府、市场、学术之间的三角力关系,如何平衡这三种力量,朔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管理文化是一个重大问题。高校其任务来自社会需求,所需条件与资源来自社会供给,高校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要在强势的政府行为、以及扑面而来的市场力量的背景下界定和捍卫学术自主,彰显大学内在逻辑,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四、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生态方法
        1、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生态教育环境,这是由高等教育的职能---担负着培养人才、知识创新、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以及人在大学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决定的。人既是高教管理的主体,也是高教管理的客体,大学教学管理是通过管理人员与教师、员工以及教师与员工之间的双向互动进行的。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确立,不仅是观念上的转变与更新,更重要的是贯彻落实在具体管理工作中;高校领导要率先垂范,各级管理人员模范执行,广大教师也要认真履行义务。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以育人为本,建立以员工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员工最大限度的发展。体现在办学上,就是要以人才为本,坚持学校工作的学术本位,充分发挥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促使教师在管理他人和接受被管理这二者上实现内化为自主行为的双赢。
        在教育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汲取生态学的运行法则,利用有限的资源, 协调好内部各方面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从而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有序和谐地运转, 使各子系统与诸因素互利共生,不仅要有竞争而且要有合作、互相促进,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育与经济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
        2、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建立生态价值链。教学管理人员作为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主体,首先,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学会及时收集、加工、处理、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了解一线的教师和员工的需求,为其作好相应的服务;根据教学管理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调查、研究并及时处理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其次,要善于利用教育生态学原理指导实践,强调对人的激励和引导来实现管理目标和效果。注重在管理工作中开发教师及员工的聪明才智,实行制度管理与人心管理相结合,谋求量化管理与模糊管理相统一。与此同时,还要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教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还要尽快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之应用到教学管理实践中去,从而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益。高校教学管理是全员管理,涉及全校各个部门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教师和员工;就是要调动每个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不懈努力。
        3、构建生态管理工作运行体系。在管理机制上,加强学术管理、层次管理与制度管理,引入创新、激励和竞争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引导型服务,如政策引导、信息引导等。在管理程序上,公开透明,职能部门的责任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制度公开以及办事结果公开等。在管理功能上,寓管理于服务中,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竞争环境,为员工、教师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全方位实现为一线教学服务的职能。在管理技术手段上,建设好教学网络管理平台;通过管理信息化,不仅建立职能部门、员工、教师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的咨询与决策机制,使管理决策与服务更加符合实际需要;还可以为员工、教师提供更广泛、便捷的信息和服务。摒弃管理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从而减少滋生腐败现象产生的温床,提高管理效率。
        4、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在制度上要切实保障服务理念贯穿于教学管理权力运作的全过程,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要强监管、弱审批,并明确界定各级管理的职责范围,进一步下放权力,把不该由职能部门管理的事剥离、交还给教学系部、教研室,严防凌驾于学校之上、驱使公众力量的过度权力。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一方面积极推进学分制,为员工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要进行员工学习评价制度的创新,树立多元质量观,重视员工的能力培养、员工的成长与发展,由运用统一标准过渡到多元的质量评价。还要建立有效的科学绩效评估制度,如设立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考评、建立绩效诱因机制等,扬长避短,激发教学管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管理绩效的提高。
        5、构建与地方互动机制。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其生源、就业等与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围绕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这个主题,突破现有管理体制的束缚,探索和创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的互动机制,以地方为依托,构建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立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专业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改变原有课程体系分类不明显、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陈旧和知识老化的现状。联合建立科研基地、联合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联合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主动开展科技服务与协同攻关,成立了司法鉴定中心、土木工程质检中心等;一批科研成果正逐步开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为社会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地方、为学院双方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一批企业等单位建立了多个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及社会实践基地,保证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利用学院人才优势,找准学院办学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结合点,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形成学科专业建设的特色生长点,逐步形成办学特色,打造出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地方高校品牌。
  • 友情链接: 
  • bbin糖果派对网站(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洞庭大道3150号 电话:0736-7187627 邮编:415000